弗拉门戈网
繁简转换  
搜索:
小蒋吉他
  【千曲一刻】視像教學分享系列第二輯《追隨春天的風》- 林敏君
 

【千曲一刻】視像教學分享系列第二輯《追隨春天的風》- 林敏君


追隨春天的風

Rumba Flamenca創作分享(續)

淺談關於創作的幾點原則

追隨春天的風》應該算系我第一次正式的創作嘗試吧,之前的都系亂彈……關於樂曲創作的過程和背景故事已在視頻及上次文章中分享了,這裡就補充幾點小總結吧……

一、真誠對待自己的創作本意

作曲就好似寫日記,真實的記錄自己的經歷,表達自己的情感,只不過文字寫完就算,但樂曲卻可以時常彈起,甚至不斷修改……這首《追隨春天的風》我改到了第七版,才覺得可以表達到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,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,而更重要的是,我喜歡這首歌……

所以作曲其實系一個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過程哈哈哈!可以一直摸索、一直修改,直到自己滿意為止~

當我確定了這首歌的主題系春天裡的克里特島自駕旅程之後,心裡就有了一個標準——樂曲是否能夠表達到我旅程中的感受,旋律所呈現的感覺,是否與我當時的心情一致,我不需要任何一段多餘的……直到每個段落都符合這個標準的時候,啊,我覺得好開心,因為每次彈起,都可以再回味一次這趟美好的旅程!

現在,我喜歡這首歌,就正如我喜歡克里特島一樣~



二、遵循Flamenco的音樂規則

首先,每個Palo都有自己的情感色彩,所選的Palo與想要表達的題材應該系情感一致的,例如選了Rumba這個歡快的Palo,表達的就應該系開心的主題!而FlamencoPalos基本上可以涵蓋人的各種情感,總有一款合適的~

其次,compás並不是單獨存在的,並不只是存在于那段叫“compás”的句子裡,而是應該貫穿整首樂曲!這就意味著樂曲在編排旋律的走向、節奏的切分的時候,都應該兼顧到compás的特點,例如Rumbacompás結構是[ 3+3+2 ]組成的八拍,如果整段旋律都是4+4的話,就容易失去Rumba的特色……而我就系參考師公Paco Peña的做法,在每個句子停頓或延長音的位置抓緊機會加入Rumba的掃chord,這樣不僅可以體現Rumba的特點,更重要的是讓整首曲都保持在同一個情感空間裡面,彈奏的時候亦可以一氣呵成~

然後,樂曲的編排應該遵循FlamencoForm,例如段落之間應該有paseo的過度,compás之後應該有個llamada作小結,例如以“6543”為基準應該系四個和絃才構成完整的一句……其實這樣的段落編排系好自然的,就好似我在克里特島的自駕遊,開一段路之後要落車行下,尋訪一下古跡,搵下貓,然後又再上車出發,是日日落而歸,翌日又迎住太陽出發……

最後,就系要注意Flamenco特色的“下行性旋律”……如果按照“6543”的和絃推進,其實系好容易作到下行性旋律的,但樂曲的起伏不能一直下行,如此亦限制了旋律的創作……而我的方法系在每段結束時下行,讓每一段都基本上結束在低把位的和絃上……

所以,我們更應該在學習Flamenco的過程中去留意、歸納總結當中的音樂規律,創作的時候亦有跡可循~



三、積累自己的創作土壤

我覺得只有創作,方能真正學會compás、和絃進行與曲式結構,因為真正到了要“用”的時候,方會去探究這些東西到底從何而來……而當主動去探究的時候,就會發現名家名曲中的養分~

我的《追隨春天的風》其實就系參考師公Paco Peña的“Herencia Latina”與“La Lola”這兩首歌來創作的……參考的可以系compás的節奏呈現、和絃的運用、技巧的編排、旋律的變奏方法等等,當想不到下一句該如何的時候,就彈一下師公的歌,然後再摸索一下自己的歌,經過多次切換之後,自己的歌就越摸越多啦哈哈哈!——但其實我尚未完全消化曬呢兩首歌,個中精彩尚待發現……

有幸在sir的指引下,我學習的基本上都系我們流派Flamenco Puro的曲目,就好似在汪洋大海中找到一條前進的路一樣,要消化吸收的時候亦會更容易找到方向,得到啟發……流派如同土壤,只有紮根才能成長~

我彈過的樂曲其實唔少,但系基本上都系彈完即忘,我都曾經諗過,如此彈過同冇彈過豈非一樣?但其實不然,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可以用於創作的養分,比能夠熟練流暢的彈到一模一樣更為重要!當然,師公Paco Peña的作品實在太好聽啦,可以彈到出來,心裡都好滿足的哈哈哈!



四、瞭解相關的文化背景

當初選擇以B自然調為基準進行創作只系一時興起沒有多想,而用克里特島的自駕旅程作為題材亦系後來才確定的,但當我回顧希臘旅程的時候卻發現實在巧合——Flamenco的自然調正系源自希臘

地中海文明圈實在太精彩啦,回顧我所遊歷過的以色列、土耳其、希臘、義大利、西班牙,古老的文明各不相同卻互有淵源,東地中海更加系亞非歐交匯處的文明搖籃……而希臘又好特殊,被穆斯林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了近四百年,不僅沒有參與以復興古希臘文明為主題的“文藝復興”,又錯過了改天換地的“大航海”與“工業革命”,相比起“純正”歐洲氣質的義大利,希臘的感覺卻與“混血”的西班牙有幾分相似……


guitarra latinaguitarra morisca


約西元前1000年,來自東地中海的腓尼基人登陸伊比利亞半島,建立Cadiz;約西元前700年,伊比利亞半島成為希臘殖民地,加入地中海文明圈;五百年後羅馬人入侵,西元前38年,成為羅馬帝國領土;此間羅馬人帶來了源自古希臘的彈撥樂器與Phrygian Mood(自然調)……及至穆斯林統治的中世紀,繼承古希臘羅馬遺產的Umayyads王朝又帶來了源自希臘羅馬的guitarra latina與摩爾人的guitarra morisca1492年基督教光復運動之後,西班牙驅逐異教徒,latinamorisca的字眼從文字記載中消失而剩下“guitarra”,亦就系“吉他”……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,1492年西班牙光復運動,地中海東西兩端的文明角力此消彼長,在如今的希臘與西班牙,依然可以感受到不同文明的印記……


地中海文明圈示意圖


地中海文明自東向西傳播,讓不同的文明又聚集在了伊比利亞半島這個“大陸的盡頭”,而在Andalucía這個歐洲尚未結束非洲就已經開始的土地上,又好似東地中海一樣成為“文化熔爐”,加之新航線的開闢,西班牙又成了接收美洲文明的前沿之地……

於是有歷史學家提出“Convivencia”才是西班牙文化身份識別的所在,亦即系源自中世紀時基督徒、猶太人與穆斯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共存……而Flamenco恰好就系“Convivencia”的代表!

所以,我覺得,開放、包容、互鑒互賞,亦系Flamenco教給我們的藝術精神,而恰好,這亦是中華文明積累了七百年的文化自信~



Video : 【千曲一刻】視像教學分享系列第二輯 - 林敏君《Rumba Flamenco




June

July2021